【奋进英山(三)】重整河山写雄篇

2021-04-20 09:11  

为彻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,英山县委在党的领导下,以高度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,带领全县人民,将农业作为突破口,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,全面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热潮。从1958年起,在全县展开声势浩大的治山治水、开田改地运动,大搞农业现代化建设。从1956年首座小(Ⅱ)型水库茅草坳水库动工兴建,到1978年红花水库竣工蓄水,英山人民与洪、旱灾害奋力抗争,打了二十年的持久战,全县共修建水库86座,渠道数千千米,河道裁弯数十处。

第一节  人定胜天 重整河山写雄篇

——大力兴修水利设施

受长江中下游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控制,英山位于大别山区暴雨中心,山洪、干旱灾害频发,英山生态环境恶劣,农业生产发展缓慢,农民生活困苦。1956年,陶家坊乡翻身农民,发扬当家作主的主人公精神,为抗御旱涝灾害,自力更生修建全县第一座小型水库,一千多亩“望天丘”从此旱涝保收。英山县委从中得到启发,充分认识到水利建设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,同时也从翻身农民这种敢作为、有担当的行动中获得坚定的信心,在县域经济一穷二白的背景下,掀起全县大兴水利高潮。

小型水库遍地开花  以1957年的河铺水库为发端,在全县三河流域全面铺开小型水库建设。1959年,全县遭遇百年未遇大旱,农作物全面歉收,大部分地区颗粒无收。入秋,43个公社三百多个大队食堂存粮寥寥无几,所有食堂以糠菜、观音土、铁菱角、葛根、蕨根代替主粮。尽管粮食极其短缺、生活非常困难,县委带领全县人民仍然勒紧裤腰带,上马水利建设工程。入冬,全县以区、公社为单位,采取大协作管理方式,出动劳力近10万人,先后动工修建松山铺、余家冲、乌云山、西硔、马鞍山、四口冲六座小Ⅰ型水库,及杨树沟等五座小Ⅱ型水库。隆冬腊月,全体民工,食不果腹,衣不蔽体,赤脚草鞋,以挖锄、钢钎、箢篼、扁担、独轮车、石夯为主要工具,肩挑背驮、土法上马,一直战斗到1960年春天。水库建成,五万多亩农田得到有效灌溉,从此实现旱涝保收。

1966年,全国掀起文化大革命,英山人民坚持“抓革命、促生产”,进入冬闲后,全县继续上马水利建设工程,仍以区、公社为单位,采取大协作管理方式,出动劳力近12万人,先后开工龙潭河、上水田、吴桦冲、小桃花冲、枫树坳五座小Ⅰ型水库,及杨树堰等24座小Ⅱ型水库,1967年春,大部分工程竣工,近十万亩农田从此不再受旱涝灾害威胁。

英山农业学大寨中改河工程劳动场景

两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水利建设,充分展现出英山县委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坚定信念,也充分展示出革命老区人民不畏艰难困苦、敢于征服自然的英雄气概。

大中型水库应运而生  一大批小型水库的兴建,农业环境的改善,虽然降低旱涝灾害的威胁,但仍不能抵御特大洪灾。1969年,英山发生百年未遇特大洪灾,洪水冲毁河堤5554段,44.1公里,冲毁塘4417口,堰9707道,渠道18、7公里,冲毁水田56673亩,旱地18123亩,当年夏粮、早稻十万余亩颗粒无收,给英山造成巨大创伤。英山要想从根本上改变长期遭受旱涝灾害的恶劣生态环境,争取农业丰收,就必须把握农业命脉。英山县委决心举全县之力,变水患为水利,在东西两河上游,相继兴建詹河、张咀、红花三座大中型水库。

英山张咀水库工地建设场景

1971年10月,詹河水库破土动工。县委采取全县大协作的管理模式,出动劳力25000人,使用简陋工具,肩挑背驮,土法上马,历时两年3个月,1973年7月竣工。投工400万个,投资329.5万元,完成土石方214.88万立方米,建成一主两副粘土核心墙式土坝中型水库。坝顶高程518.7米,属湖北省海拔最高的土坝水库,最大坝高51.2米,坝顶长292米,顶宽6.5米,底宽339米。汪家湾副坝为粘土斜墙坝,坝高12.5米,坝顶长136米。茅草坝副坝为粘土心墙坝,坝高20.1米,坝顶长124米。建成坝后电站一座,装机2台,发电量500千瓦。修建引水渠道7.8千米,建成詹河二级电站,装机3200千瓦。詹河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8.7平方公里,总库容2590立方米,有效库容达到2190立方米,防洪库容达339万立方米。

1974年9月,位于西河上游,英山县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——张家咀水库动工。水库位于西河上游张家咀乡的洪口铺、横河两支流的汇合处。海拔高程195米,坝高55米,承雨面积115平方公里,总库容10442万立方米,有效库容5860万立方米,调洪库容2099万立方米,兴利库容6707万立方米。

张咀水库枢纽工程耗时5年,1979年9月竣工,投资1742.4万元,投标工1876.74万个,完成土石方839.3万立方米,钢筋混凝土3.7万立方米,耗用钢材1130吨,水泥15600吨,木材6920立方米。

工程采用全县大协作用工模式,上马劳动力45000余人。县委一声令下,仅用两天时间,全体民工进入工地。民工实行军事化管理,以区为单位,组建团、营、连三级建制,工地设有汽车连、机修连、商店、粮店、卫生所、邮电所等服务机构。数万民工依山就势,安营扎寨,住草棚,睡地铺,战酷暑,斗严寒,四季风雨无阻,日夜轮班奋战。全县各行各业全力支持工程建设,库区人民,顾全大局,无偿搬迁。

张咀水库总体工程由枢纽和渠道两大部分组成。枢纽工程包括拦河土坝、溢洪道、发电管、灌溉管、坝后式电站、鱼池等。渠道工程包括东、西两大干渠,总长152.4公里。具有防洪、灌溉、供水、发电、养殖、旅游等多种功能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.81万亩,控制洪灾面积2.7万亩,下游扩大耕地面积5600亩。水库年产淡水鱼23万公斤。建成坝后电站一座,装机3000千瓦,年发电量2000多万度。同时供给石头咀镇,金铺镇,孔家坊镇及温泉城区近20万人的生活用水。库区优美的山水风光,成为大别山红色旅游线上的一道靓丽风景。

中共十大代表、时任英山县委书记洪平安在张咀水库建设工地组织学习

1978年,英山县第三座大中型水库——红花水库破土动工,水库位于东河上游红花咀。1983年元月竣工。承雨面积78.4平方公里,总库容2500万立方米,有效库容1789万立方米。总投资1527万元,投工986.3万个,完成土石方390万方,淹没、占用耕地841.55亩。红花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为主,兼顾发电、灌溉、养殖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。

1958至1978年,相继建成的詹河、张咀、红花三座大中型水库,在东、西两河流域上游,锁住千百年来逞凶肆虐的“水患恶魔”,为保障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装上“安全阀”。20年来,共修建大中小型水库82座,兴建修复水塘14941口,总蓄水量21300万立方,这一时期,英山的水利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,创造出惊人的业绩,为建设社会主义英山写下光辉的一页。

(来源:英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)

相关阅读

https://img.cjyun.org.cn/a/10119/202104/8738ff13b06a7dbf0a7b6aec95c9f682.png
{"appId":"wx131e5c4dff1d3ad4","nonceStr":"aeJiGjXaGF0JPwgl","timestamp":1751701055,"signature":"76217c25681c875ab8dfc207d18925a0c44383d6","link":"http:\/\/m.ysxw.cn\/p\/42562.html","desc":"20\u4e16\u7eaa70\u5e74\u4ee3\uff0c\u4e2d\u5171\u82f1\u5c71\u53bf\u59d4\u5236\u5b9a\u201c\u56db\u5316\u5341\u4e8c\u4e2a\u4e00\u201d\u89c4\u5212\uff0c\u6309\u7167\u201c\u6c34\u5e93\u5c71\u4e0a\u5efa\uff0c\u6e20\u9053\u76d8\u5c71\u8f6c\uff0c\u5927\u6cb3\u4e00\u6761\u7ebf\u3001\u5c0f\u6cb3\u9760\u8fb9\u7ad9\u3001\u5c71\u4e0a\u5efa\u68af\u7530\u3001\u5c71\u4e0b\u6539\u5927\u7548\u3001\u7eff\u6811\u76d6\u8352\u5c71\uff0c\u6cbf\u6cb3\u5efa\u7535\u7ad9\u201d\u7684\u5b8f\u4f1f\u84dd\u56fe\uff0c\u5728\u5168\u53bf\u6380\u8d77\u5927\u89c4\u6a21\u6cbb\u5c71\u6cbb\u6c34\u884c\u52a8","title":"\u3010\u594b\u8fdb\u82f1\u5c71\uff08\u4e09\uff09\u3011\u91cd\u6574\u6cb3\u5c71\u5199\u96c4\u7bc7","imgUrl":"https:\/\/img.cjyun.org.cn\/a\/thumb\/10119\/202102\/b35488e5b18ca124f95bff22a549f85d.png!w300_h300.png","debug":""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