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奋进英山(七)】峥嵘岁月 无限风光在险峰

04-20 09:58  

二十年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为英山人民摆脱贫困打开良好局面,工业、交通、电力高速发展,工业突飞猛进,“四厂会战”将英山工业推上新的台阶;结合水利、农田建设,大办交通,彻底改变山区运输难、出行难的落后面貌;农村水电建设一度成为全国典范,水利电力部授予英山县农村小水电建设先进县。教科文卫顺应时势,相机发展,英山人口素质得以提高,文明程度得以提高。

第一节  旧城新貌 风情缱绻入画图

——快速发展的城镇建设

南宋咸淳六年(1270)英山建县,首任知县段朝立遍寻三乡宝地建造县署,最终选定英山中支山脉末端,东西二河交汇处,鸡鸣尖南麓依山临水之地。1271年,动工建造县署,沿河筑周长3华里土城墙,1273年县城即告落成。

从1273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,六七百年间,洪水、兵燹交替为害,县城屡建屡毁,除城墙从土城改为石城,城区面积、人口几乎没有扩张。从1932年“三二暴动”算起,到1949年英山县城最后一次解放,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、人民解放军先后10次解放英山县城,为争夺英山县城发生的大规模战斗十余次。1949年,英山县城仅有一纵一横,长约800米、宽不足5米,呈十字相交形的两条街道,城区占地不足0.5平方千米。全城有店铺十几家,经营食盐、布匹、日杂、农具、餐饮、中药等生活必需品。

1960年,白莲河水库拦洪蓄水,英山县城四分之三城区位于水位警戒线以下。县城向西、北两面迁移,新县城中部建成南北走向、东西走向两条主要街道,形成两街八巷布局。1965年迁城结束,新县城占地1.17平方千米,规模超出老县城的3倍以上。英山县人民医院、英山县实验小学、幼儿园、图书馆、文化馆、大众旅社、大众餐馆、百货公司等公共服务设施及英山县委、县人委、公安局等行政机关办公场所相继建成,县城初具规模。

七十年代,英山县委带领全县人民一面根治穷山恶水,一面发展社会事业,在医治1969年洪灾创伤的过程中,对城镇建设作出初步规划。1970年,在县城动工兴建英山县大礼堂、英山县招待所、英山县百货大楼,之后,英山县五金公司、英山县电影院、英山县第一中学、英山县烈士陵园、英山县电信综合大楼相继落成,县城呈现有史以来的新面貌。

英山除县城以外,有大小集镇62个,七十年代,初具城镇建设规模的有石头咀、金家铺、雷家店、草盘地、杨柳湾、南河二分湾等,鸡鸣河镇被白莲河水库淹没。南河二分垸为英山的南大门,是通往武汉、黄石、九江、黄冈的必经之路。杨柳湾镇原依傍东河东岸,1969年被洪水冲毁,迁至现址,是通往岳西、太湖的交通要道。

(来源:英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)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