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年以来,草盘地镇岩河岭村传承发扬“大寨精神”,进一步挖掘“大寨文化”,助力乡村振兴。
上世纪60年代,面对山多地少、“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”的恶劣条件,岩河岭人不等不靠、自力更生,以战天斗地、愚公移山的意志,肩挑背驮,开山劈石,在山沟沟里硬生生建成了一座水库、垦出了500亩大寨田。“万担泥土一亩田、万挑石头一条岸”,便是当时岩河岭人战天斗地的真实写照。
如今漫步岩河岭村,“农业学大寨”时的层层梯田,雄伟壮观,道路旁房屋主体上挂着的“大寨精神岩河岭”标语迎面而至,雄伟壮观“大寨”田见证了岩河岭村光荣历史变迁,一座建设中的“大寨精神”纪念馆浓缩了岩河岭村人面对艰苦条件,不等不靠,战天斗地的强大意志。为了传承并深刻领悟“大寨精神”,村“两委”对上世纪60年代“农业学大寨”时期的文化遗址进行修葺保护,深刻挖掘“大寨文化”,建造“大寨精神”纪念馆,时时刻刻提醒村民不忘岩河岭先辈们艰苦奋斗、战天斗地的优良传统。
草盘地镇岩河岭村 财经委员 王能武:我们岩河岭村从六四年到七五年用十年时间,响应毛主席号召,“工业学大庆 农业学大寨”改变穷山恶水面貌,搬走是十三个山头,建石岸250多条,兴修渠道十三条,扩大水田面积270亩,旱地80亩,为了弘扬大寨精神,我们建立村史馆,永远传承下去。
辉煌历史与奋进的当下交相呼应,“大寨精神”既打破了时空的壁垒,又跨越了时间的界限,岩河岭村将继续传承好新时代的“大寨精神”,迈开了乡村振兴的新步伐。
(融媒体记者:涂炜 李思翰 编辑:蓝洋 终审:黄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