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英山首届网络评论作品创作大赛㊱】文脉千年,快乐英山

2024-07-15 09:00  

在湖北第一缕阳光升起的大别山南麓,有一座山清水秀的美丽小城—英山。这里不仅有好生态、好物产,也有好文脉。这里古有刑典之祖皋陶,殷有贤相傅说,汉有淮南王英布,唐有大学士沈佺期,宋有活字印刷术发明家毕昇,清有刑部尚书“清代包公”金光悌,今有熊召政、刘醒龙、姜天民等一批享誉文坛的著名作家。

人们不禁探究:英山city不city啊?熟悉英山的人们来了不想走。要感受文学的气息,等待大别山日出,正如英山云雾茶,幽香静谧而不张扬,却在平凡中孕育着独特的灵秀,如同一幅充满生命力的文学图景。

唐修文馆直学士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,并称“沈宋”。律诗创作数量多、造诣高,当时学者以之为宗,对律诗的定型作出最重要的贡献,这是何等的辉煌!翻开民国九年(1921年)校点的《英山县志》附录补遗卷二建置类陵墓一节第72页中能找到这样一段文字“唐学士沈佺期墓,县北四十里株林,昔有祀田,今废。”第59页表坊一节中有“学士坊,为唐沈佺期立,在黄连冲。一代律宗,就这样与英山联系起来了。

翻阅古籍,不难遇见英山毕昇。沈括《梦溪笔谈》载:“庆历中,有布衣毕昇,又为活版。其法用胶泥刻字,薄如钱唇……若印数十百千本,则极为神速。”。活字印刷术是一项伟大的发明,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重要里程碑,让书籍得以复制并广泛流传,从而促进了知识和学问的传播,使思想和文化得到了可持续的传承。北宋时期,大国工匠辈出,推动科技创新亮点频频,当“活字”遇上好时代,毕昇精神,也成了传承千年文脉的共同精神家园,“热”起来、“活”起来!

好文脉,需要呈现。两位茅奖得主同一故乡,是英山最靓的文化名片。如何激发文化这个最大的发展潜能、最强的发展动力,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?2023年底,英山启动中国文学之乡创建,2024年新年伊始的黄冈两会支持英山创建中国文学之乡。创建中国文学之乡是推进英山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,是凸显英山独具特色文学优势的必然选择,是提升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的有力举措,也能为英山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,争创国家“两山”实践创新基地增添强大内生动力。

“唐朝的天空,宋朝的流水”,这是茅盾文学奖得主、英山籍作家熊召政对家乡的描述。厚重的历史,照见未来。英山人文底蕴深厚,两位茅盾文学奖得主先后从英山走出,一直传为佳话。中国作协副主席徐贵祥认为英山要让文化资源转起来、用起来、活起来,持续扩大文化的影响力、传播力和辐射力,运用优质文学资源服务大众、服务社会,让文学促进社会发展。

这样的英山,绝美的风景无处不在,悠久的文化加持,无法抗拒的美食却带着无处不在的科技感,你说City不City?来这儿最happy!

稿源: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

作者:付向阳(英山农业农村局,英山县文联委员、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)

相关阅读

https://img.cjyun.org/a/10119/202407/00385b8f61a55694cb4ea75f3ef89eea.png
{"appId":"wx131e5c4dff1d3ad4","nonceStr":"AQ4fBN7naWnhrAaf","timestamp":1745063925,"signature":"cc7d8b548b29070b7dc8608ab2b875106276b1ef","link":"http:\/\/m.ysxw.cn\/p\/67238.html","desc":"","title":"\u3010\u82f1\u5c71\u9996\u5c4a\u7f51\u7edc\u8bc4\u8bba\u4f5c\u54c1\u521b\u4f5c\u5927\u8d5b\u32b1\u3011\u6587\u8109\u5343\u5e74\uff0c\u5feb\u4e50\u82f1\u5c71","imgUrl":"https:\/\/img.cjyun.org.cn\/a\/thumb\/10119\/202102\/b35488e5b18ca124f95bff22a549f85d.png!w300_h300.png","debug":""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