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如今的方家咀乡熊家冲村党群服务中心,看不到高耸的院墙,听不到柜台后的喊话,取而代之的是茶桌旁的促膝长谈、书吧里的静静阅读、广场上的载歌载舞。这场从“封闭阵地”到“民心枢纽”的转变,藏着基层治理“破立并举”的深刻实践。
拆墙透绿,打破的是隔阂,立起的是信任。过去,一圈院墙把党群服务中心围成“专属领地”,群众办事像“走程序”,干部隔着柜台“答问题”。如今,院墙拆了,变成了村民茶余饭后能坐下来晒太阳的小广场;柜台撤了,换成了能围坐聊天的茶桌。村民王大妈说:“现在来办事,就像到村干部家串门,坐着喝杯茶,事儿就办了,心里敞亮!”这一拆一换,不仅拆掉了物理阻隔,更推倒了干群之间的“心墙”,让阵地从“严肃的办公地”变成了“热闹的大家庭”。
功能重塑,打破的是单一,立起的是便利。曾经,这里只是办事盖章的地方;现在,百姓大舞台上常有村民自编自演的节目,休闲书吧成了孩子们放学后的“充电站”,村级卫生室让老人小病不用出村,积分超市里村民能用做公益攒的积分换日用品。“以前来这儿就办个事,现在接送孩子顺路能打印资料,买完菜能在书吧歇脚,感觉啥都方便”村民李大哥的话道出了变化:通过跨界融合,这里成了集文化、医疗、便民服务于一体的“生活枢纽”,群众需要什么,阵地就提供什么。
作风转变,打破的是“官气”,立起的是民心。干部们不再守在办公室“等事来”,而是搬个小马扎到田间地头听诉求,围在茶桌边记难题。听说村里留守儿童放学后没人管,“四点半课堂”很快开了起来;有老人反映看病远,村卫生室的设备马上配齐。这些变化背后,是服务理念从“管理”到“服务”的根本转向——不再纠结“该做什么”,而是紧盯“群众要什么”。就像村支书说的:“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,把这些事办实了,民心自然就聚起来了。”
熊家冲村的事迹证明,党群服务中心的生命力,不在于有多气派的建筑,而在于离群众有多近。打破形式主义的壁垒,立起以民为本的标尺,才能让阵地真正成为凝聚民心的“强磁场”,让每一项服务都暖到群众心坎上。
通讯员:项文淇
一审:杜典锋
二审:黄炎
三审:黄学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