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”乡镇基层是国家治理的“神经末梢”,是直面群众“急难愁盼”的“第一现场”。作为扎根乡野的基层干部,治理既非“坐办公室画蓝图”,也不是“喊口号表决心”,而是要在接访、思索、协同、化解、沟通的点滴实践中,把“方法论”变成“真行动”,用“真心”换“民心”。结合基层工作的摸索与沉淀,从五个维度提炼治理“心法”,既是对过往的复盘,更是对未来履职的指引。
一、接访以“暖”为基:用“良言”破“心防”,筑稳沟通之桥
接待来访群众,不是“完成流程”,而是“打开心门”。“良言一句三冬暖,恶语伤人六月寒”,基层干部当懂:接访的“第一步”,从来不是追问“诉求是什么”,而是抚平“情绪有多急”。“一张笑脸、一把椅子、一杯热水”,看似细微的举动,是让群众从“紧张焦虑”到“放松倾诉”的“缓冲垫”;耐心倾听不打断、规范登记时限,不是机械的“步骤”,而是传递“被重视、被尊重”的信号。面对激动情绪,一句“我理解您的心情”比十句“你要冷静”更管用;处置过激行为,“温和坚定”比“强硬制止”更能护稳秩序。“三步工作法”的核心,是让“规范”与“亲和”并重——先接住群众的“情绪”,再接住他们的“诉求”,方能让后续沟通不跑偏、矛盾化解不卡壳。
二、思索以“深”为要:凭“洞见”破“迷局”,找准解题之钥
基层问题多是“表里交织、矛盾缠绕”,若只看“表面”、不挖“根里”,难免陷入“解决一个、冒出一个”的被动。教员曾言“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”,基层干部处理群众工作,就得有“指挥员研判战局”的思维:既要用“铁脚板”踩实“民情账”,更要用“四步思索法”炼就“火眼金睛”。“去粗取精”,是从“办事跑三趟”的抱怨里,看清“流程设计不合理”的症结;“去伪存真”,是在“宅基地纠纷”的各执一词中,靠老台账、实地丈量还原真相;“由此及彼”,是解决“留守儿童托管难”后,推动“四点半课堂”覆盖全村;“由表及里”,是从“年轻人外流”的现象中,找准“产业薄弱、公共服务滞后”的病根。“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”,唯有扎根实际、深度思索,才能跳出“就事论事”的局限,让治理发力在“点子上”、见效在“根子上”。
三、协同以“活”为径:借“哨声”聚“合力”,打通梗阻之脉
基层治理最怕“条块分割、各自为战”——跨部门问题“谁都管、谁都不管”,执法类诉求“基层想管、没权管”,历史遗留问题“想解、没资源”。“单丝不成线,独木不成林”,“吹哨报到”机制的价值,正在于打破“治理壁垒”,让“基层吹哨”有底气、“部门报到”有硬气。“吹哨”不是“甩锅”,而是“精准聚能”:要分清“属地能办”与“需协同办”,避免“小事吹哨、大事漏哨”;“分哨”不是“随意派活”,而是“责任匹配”,靠“哨办统筹+智能分派”,让“多头管”变“专人抓”;“应哨”不是“应付差事”,而是“下沉服务”,通过联席会议定方案、督办问责强落地,让“久拖不决”变“闭环解决”。基层干部要懂:“吹哨报到”的核心是“转变治理逻辑”——从“向上请示”到“主动统筹”,从“人情协调”到“制度约束”,方能让资源往基层沉、力量往一线聚,破解“小基层扛大责任”的困局。
四、化解以“和”为魂:用“谦抑”修“关系”,织密和谐之网
乡村邻里纠纷,多起于“一寸宅基地、一方灌溉水、一句口角话”,看似“鸡毛蒜皮”,实则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。“千里修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”,化解矛盾的关键,从来不是“争出谁对谁错”,而是“修复邻里温情”。既要守“法治底线”:把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》融入村头广播、宣传栏,让村民明“可为不可为”,对调不成的纠纷,引导走法律途径,不让“蛮不讲理”有市场;更要融“德治温度”:请老党员、乡贤当“中间人”,摆“和好饭”、聊“家常天”,用“熟人社会”的智慧解“心头结”,借“好邻居”评选、村规民约,让“互帮互助”成风尚。更要谋“长远之策”:“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”,唯有壮大村集体经济、补齐基础设施,让村民从“争资源”转向“创财富”,从“闲来生事”转向“忙中致富”,才能从根源上拔掉矛盾“导火索”,让“干戈”真正化“玉帛”。
五、沟通以“贴”为要:凭“乡音”解“心结”,传递治理之温
乡村沟通,不是“讲法条”“念政策”,而是“说家常”“掏心窝”。“言为心声,语为情传”,基层干部的“嘴皮子功夫”,直接关系矛盾化解的“成功率”。要“看人下菜碟”:对留守老人说“土话”,把“侵权责任”讲成“做事要凭良心”;对年轻村民用“平实话”,把“赔偿标准”说成“按规矩来,不让你吃亏”;对性子急的人放缓语速,对伤心人先递纸巾,让语言“贴”着群众的“认知度”走。要“情理共融”:调解赡养纠纷时,先对老人说“养儿不易,该享清福”,再对子女说“父母恩要报,良心才安稳”,用“共情”敲开门,再用“道理”搭桥梁。要“重细节”:蹲在田埂上交流,比坐在办公室里更显亲切;听诉求时点头回应,比面无表情更能真诚。沟通的本质,是“用心换心”——说群众听得懂、愿意听的话,让“乡音”成为“解结钥”,才能让治理的“温度”真正暖到群众心坎里。
“些小吾曹”虽职微,却系乡关万千事。基层治理的“五维心法”,不是“技巧的堆砌”,而是“初心的落地”:接访的“暖”,是“以民为本”的具象;思索的“深”,是“实事求是”的践行;协同的“活”,是“系统思维”的体现;化解的“和”,是“和谐共生”的追求;沟通的“贴”,是“群众路线”的坚守。作为乡镇基层干部,唯有把这些“心法”融入“一枝一叶”的履职日常,用“真心”听诉求、用“实干”解难题、用“智慧”破困局,才能在乡野大地上筑稳善治根基,让“民之所盼”变成“民之所享”。
作者:王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