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为临时链接,仅用于预览,将在短期内失效。

【人文英山 】 以心破局 以战筑基: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治理哲学与实践深悟

2025-11-09 11:33   孔家坊乡   王旭

基层是国家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亦是社会和谐的“第一道防线”。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征程中,如何将家长里短的琐碎摩擦、利益交织的复杂纠纷化解于萌芽、消融于基层,考验着治理者的智慧与担当。发端于浙江、穿越数十载风雨仍焕发蓬勃生机的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以“攻心为上”的治理温度破解“人心密码”,以“五战思维”的系统方法解锁治理症结,将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、矛盾不上交”的目标转化为生动实践,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启示与可行的实践路径。

一、“攻心先懂心”:以人文关怀锚定治理精度

基层矛盾的表象是利益博弈,本质却是“人心的疏离”。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核心突破,在于跳出“就矛盾解矛盾”的惯性思维,将“读懂人、尊重人、温暖人”作为调解的逻辑起点,实现从“粗放化应对”到“精准化滴灌”的转变,彰显了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治理底色。

洞察性格差异,是打开心结的“第一把钥匙”。基层调解员深谙“人心各异,解法不同”之道:对“吃软不吃硬”者,以耐心倾听给予尊重,用共情化解对立;对“认理不认情”者,直陈利害、析法明理,用事实击穿认知偏差;对沉默寡言者,营造安全沟通氛围,以拉家常的方式引导倾诉。河北邯郸调解员“先倾听、再共情、后引导”的实践感悟,正是对“性格适配调解法”的生动诠释,让每一场调解都能精准触达人心,避免“硬碰硬”的无效消耗。

适配群体特征,是提升效能的“关键抓手”。不同年龄、文化、身份的群体,对矛盾化解的诉求存在显著差异:面对重“情理”“老规矩”的老年群体,福建安溪“茶桌调解”以乡俗为桥,用亲情伦理将冷硬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温润的乡土事理,弥合了法理与乡土认知的鸿沟;面对文化水平有限的群众,调解员善做“专业翻译”,将抽象法律概念转化为“时间账、情理账、利益账”,用“大白话”讲清是非曲直,让专业性在“通俗表达”中落地生根;面对婆媳、夫妻等情感类纠纷,调解重心从“评判对错”转向“修复联结”,通过唤醒共同记忆、搭建沟通桥梁,用情感温度融化矛盾坚冰,从根源上修复社会关系的微小单元。

二、“攻心需匠心”:以系统思维筑牢治理防线

“读懂人心”是化解矛盾的“软实力”,而“系统施策”则是巩固治理成果的“硬支撑”。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方法论创新,在于将矛盾纠纷化解视为一场“全链条、多维度”的治理实践,以“五战思维”构建从源头预防到长效巩固的闭环体系,彰显了治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。

善打“摸排战”,下好源头预防“先手棋”。矛盾的激化往往源于“发现不及时”,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坚持“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”的唯物辩证法,推动治理从“被动应对”向“主动发现”转变。驻村干部、网格员常态化进村入户,以“拉家常、察民情”的方式,将家长里短的小摩擦、政策落地的小堵点、利益诉求的小苗头一一排查登记,做到“底数清、情况明”,为后续预警预判、精准处置赢得主动权,从源头遏制“小矛盾演变成大问题”。

善打“阻击战”,守住矛盾化解“第一道防线”。“治未病”优于“治已病”,矛盾化解的最佳时机是激化之前。针对初显的邻里宅基地纠纷、政策理解偏差等问题,基层治理者立即启动响应机制,依托老党员、乡贤、网格员等“身边人”力量先行介入,早疏导、早化解;对群众疑问第一时间澄清,对微小摩擦第一时间干预,切实做到“小事不出门、矛盾不升级”,让矛盾在萌芽状态便“无生长空间”。

善打“协同战”,凝聚多元共治“合力网”。面对涉及多方利益、成因复杂的群体性纠纷或疑难问题,单靠单一部门或调解员的力量难以破解。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倡导“一盘棋”思想,通过联动司法所、派出所、职能部门、社会组织、专业律师等力量,实现资源整合、信息共享、协同攻坚,形成“1+1>2”的化解效能。这种“多元共治”模式,打破了部门壁垒,让治理资源精准下沉,为复杂矛盾的实质性解决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
善打“攻坚战”,啃下历史遗留“硬骨头”。信访积案、历史遗留问题是基层治理的“老大难”,考验着治理者的担当与韧性。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要求基层工作者发扬“斗争精神”,敢于直面矛盾、决不回避。通过“不厌其烦上门走访、深挖根源厘清脉络”的方式找准症结,再以“钉钉子”精神,综合运用法律、政策、经济、行政等多种手段,集中优势兵力“对症下药”,直至问题解决、群众满意,用实际行动回应“民有所呼、我有所应”。

善打“巩固战”,筑牢长效治理“防护墙”。矛盾化解绝非“一锤子买卖”,“案结事了”更要“事心双解”。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注重治理的长效性,建立健全调解回访机制:邻里纠纷调解后半月再访,查看关系是否缓和;劳资问题解决后定期核查,确保承诺兑现。通过“回头看”的方式,及时发现潜在风险、化解隐性矛盾,巩固调解成果,防止问题反弹,实现“矛盾不反复、关系常和谐”的长期效果。

三、治理深悟:“心法”与“战法”融合的时代启示

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实践智慧,核心在于“攻心为上”的“心法”与“五战思维”的“战法”辩证统一,二者共同指向“提升治理效能、增进民生福祉”的核心目标,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三大深刻启示。

其一,治理的本质是“治人”,唯有以心换心,方能凝聚治理共识。基层治理不是“管与被管”的对立关系,而是“服务与被服务”的共生关系。“攻心为上”的实践,本质是尊重群众主体地位、回应群众情感诉求的过程——用真诚倾听赢得信任,用情感关怀化解隔阂,用通俗表达消除距离,让群众从“被动接受治理”转变为“主动参与治理”,为基层治理凝聚起最广泛的民心力量。

其二,治理的效能源于“系统”,唯有统筹兼顾,方能实现全链条赋能。基层矛盾的复杂性,决定了治理不能“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”。“五战思维”的价值,在于构建了“源头预防-萌芽化解-协同攻坚-难点突破-长效巩固”的全链条治理体系,将“精准化”与“系统化”有机结合,推动基层治理从“经验型”向“专业化、科学化”转变,是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。

其三,治理的根基在于“为民”,唯有守住初心,方能筑牢和谐根基。“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需要出发”,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生命力,始终在于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价值内核。无论是“读懂人心”的细腻关怀,还是“五战并举”的系统施策,最终都指向“让群众满意、让社会和谐”的目标。当基层工作者既怀“婆婆嘴”“温柔心”,又善用“战术组合”,就能在化解矛盾中赢得民心,在服务群众中夯实根基,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筑牢坚实的基层防线。

新时代呼唤新实践,新征程需要新智慧。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不是僵化的“模板”,而是动态发展的“治理哲学”。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,我们既要坚守“以心为桥”的温度,读懂群众心声、回应群众期待;也要秉持“以战为策”的力度,完善治理体系、提升治理能力。唯有让“心法”与“战法”深度融合、相得益彰,才能不断解锁基层治理新密码,让基层社会更和谐、群众生活更安心,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书写更加精彩的基层答卷。

作者:王旭


相关阅读

{"appId":"wx131e5c4dff1d3ad4","nonceStr":"QNHYNSGv2xYnzRJC","timestamp":1764321746,"signature":"df0ba692f1e866f30539f0b0e4a9975027f768cd","link":"http:\/\/m.ysxw.cn\/p\/83719.html","desc":"\u57fa\u5c42\u662f\u56fd\u5bb6\u6cbb\u7406\u7684\u201c\u6700\u540e\u4e00\u516c\u91cc\u201d\uff0c\u4ea6\u662f\u793e\u4f1a\u548c\u8c10\u7684\u201c\u7b2c\u4e00\u9053\u9632\u7ebf\u201d\u3002","title":" \u3010\u4eba\u6587\u82f1\u5c71 \u3011 \u4ee5\u5fc3\u7834\u5c40 \u4ee5\u6218\u7b51\u57fa\uff1a\u65b0\u65f6\u4ee3\u201c\u67ab\u6865\u7ecf\u9a8c\u201d\u7684\u6cbb\u7406\u54f2\u5b66\u4e0e\u5b9e\u8df5\u6df1\u609f","imgUrl":"https:\/\/img.cjyun.org.cn\/a\/thumb\/10119\/202102\/b35488e5b18ca124f95bff22a549f85d.png!w300_h300.png","debug":""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