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乡镇基层深耕三十余载,从初入岗位的懵懂“新兵”,到与群众打成一片的“老基层”,岁月在田埂间刻下足迹,也让我对基层工作的真谛有了愈发深刻的领悟。近期品读关于党员干部常备“三盆水”的论述,恰似一场思想的“再洗礼”——对基层干部而言,这“三盆水”从不是装点门面的口号,更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,而是洗尽浮华、坚守初心的“必修课”,是扎根群众、履职尽责的“生命线”,更是我三十载履职路上不敢丢、不能忘的“履职法宝”与人生哲学。
“冷水洗头”,洗去浮华浮躁,守护清醒本色。基层是政策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上承党和政府的嘱托,下系千家万户的期盼,任务重、头绪多,最容易让人在忙碌中迷失方向,在成绩中滋生自满。这“冷水”,是理论学习的“清醒剂”,唯有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,才能在复杂局面中明辨是非、把握规律;这“冷水”,也是对标找差的“反光镜”,提醒我们在赞誉声中不飘飘然,在顺境中不松劲,时刻看到自身不足、找准改进方向。三十年来,我始终保持每日“三问”的自省习惯:工作是否尽到责任、决策是否经得起检验、言行是否对得起群众信任。这份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警醒,让我在基层工作中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,不被表象迷惑,不被虚名裹挟。
“温水洗心”,洗去官气冷漠,厚植为民初心。基层工作的核心是“人”,干部与群众的距离,决定了人心的温度。“温水”洗去的是“官本位”思想带来的疏离与敷衍,留存的是“把群众当亲人”的温情与担当。它要求我们走出办公室,主动俯下身子、放下架子,走进田间地头、农家院落,少一些公事公办的客套,多一些拉家常式的真诚,用脚步丈量民情,用真心倾听民意。基层干部无需做惊天动地的大事,却要把群众的“小事”当“大事”办,多一些“换位思考”,少一些“事不关己”,用真诚化解矛盾,用实干赢得信任,真正与群众同呼吸、共命运、心连心,让为民服务的“温度”直抵群众心坎,筑牢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。
“清水洗手”,洗去私欲贪念,坚守廉洁底线。基层干部手中的权力虽小,却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,一块宅基地的审批、一个低保户的确定、一笔民生资金的使用,都考验着我们的廉洁定力。这“清水”,是一尘不染的操守,是严于律己的自觉,更是抵御诱惑的“防火墙”。三十载履职路,我始终坚守“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”的底线,对各类人情往来、利益诱惑坚决说“不”;始终坚持“一碗水端平”的原则,做到政策透明、程序透明、结果透明,主动接受群众监督,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。唯有始终做到慎独、慎微、慎初,清清白白做人、干干净净做事,才能以清正廉洁的形象,赢得群众的长久信赖与拥护。
三十载春秋更迭,岁月改变了容颜,却从未改变“三盆水”护初心的坚守。基层工作没有捷径可走,唯有将“冷水”的清醒、“温水”的温情、“清水”的清廉融入日常、刻进骨髓,常备常新、久久为功,才能洗尽浮华、守住本心。新时代的基层干部,更应把“三盆水”作为一种日常习惯、一种精神追求、一种工作境界,以清醒之姿辨方向,以温暖之情暖民心,以清廉之本守底线,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践行党员干部的使命与担当,书写无愧于时代、无愧于人民的优异答卷。
作者:王旭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