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孔家坊乡新屋咀村层峦叠翠的群山间,一座寻常后山,曾因一句争执,让村民郑大叔与饶大叔结下跨越三十余年的心结;也因一份融入血脉的“孝善”大爱,在乡、村联合调解组的智慧与汗水浇灌下,近日最终冰雪消融。这场旷日持久的纠纷的成功化解,不仅是当事双方的握手言和,更是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在基层“依靠群众、源头预防、依法治理、情感化人”的生动实践,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写下了温暖注脚。

一、积怨:一句争执,山林见证三十载恩怨
纠纷的起点,源于一次寻常的伐木行为。多年前,郑大叔到自家屋后的山上砍伐柴火,却被邻居饶大叔当场制止:“这山是我的,不能随便砍!”饶大叔手持合法有效的山林权证,言之凿凿;而郑大叔则满腹委屈:“这山分明该是我的,怎么就成你的了?”一方手握白纸黑字的合法凭证,一方坚守内心深处数十年的“承诺”,矛盾由此生根,在三十年的岁月流转中,如后山藤蔓般愈缠愈紧。
调解之路异常艰难,三大“拦路虎”让工作多次陷入停滞。一是时间跨度长,当年的细节随岁月模糊,证人记忆参差不齐;二是历史遗留问题复杂,时代变迁中山林政策几经调整,当年的口头约定无迹可寻;三是取证困境突出,饶大叔不仅证件齐全,更多年来持续缴纳山林管护费用,于法占据明显优势。
郑大叔的执念,源于一段三十余年前的孝善往事。彼时,他的叔父、婶子均为智障残疾人,相继离世后,留下年仅十多岁、刚够着灶台高的大女儿,和仅有几岁、还需人抱的小女儿,姐妹俩孤苦无依,连给父母守灵、烧碗热饭的能力都没有,更别提承担丧葬事宜。是郑大叔这位亲侄儿,挺身而出,忙前忙后筹措费用,跑遍村落联系乡亲帮忙,一力承担了叔婶的全部安葬费用,让二人得以入土为安。他回忆,当时村委会干部看他付出良多,曾口头承诺将叔父名下的这片后山划归他作为补偿。为证此言,他找到了当年的当事人——叔父的女儿(其堂妹)做证,但孤证难立,无法形成完整证据链,还原当年真相成了调解工作的最大阻碍。
二、破局:多方联动,情理法交织寻共识
“群众的事,再难也要办!”面对这块“硬骨头”,乡平安办、综治中心、司法所、农业农村中心与村“两委”迅速组建联合调解组,下定“不化解不收兵”的决心。调解组深知,强攻“绝对真相”此路维艰,必须转变思路,将调解核心从“争是非”转向“找共识”,关键在于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情感与利益平衡点。
一场全方位、多维度的调查与调解工作随即展开:
- 千方百计查证,摸清实情:调解人员踏遍村落角落,先后走访山林原主人的女儿(当年的两位当事人)、任职多年的老支书、当年参与叔婶安葬事宜的抬棺师傅等关键人物,翻阅尘封的村集体档案,试图拼凑历史碎片。尽管因年代久远,证词多有出入,未能还原绝对真相,但郑大叔当年不顾艰难,安葬智障叔婶、抚恤孤幼的孝善之举,得到了多方印证,其情可悯,其义可嘉。
- 聚焦核心诉求,倾听心声:调解组与双方反复促膝长谈,深挖内心想法。郑大叔坦言:“我争的不是山林本身,是一口气!当年帮忙是尽侄儿的本分,没图啥回报,但说好的事不该不算数。”饶大叔则态度坚定:“我有合法证件,山林权属受法律保护,不能凭口头说说就变了。”
- 孝善文化破冰,搭建桥梁:找准症结后,调解组确立了“以情开路、以理为辅、以法为基”的策略,以“孝、善、爱”为情感纽带开展疏导。面对饶大叔,调解人员动之以情:“老郑当年帮衬孤幼、安葬叔婶的事,全村人都看在眼里、记在心里,这是大孝大善,是咱村里的美德典范。山就在他家屋后,他砍点柴火只是图个生活方便,于您无大损,却能全了邻里情义,可不能让行善者心寒啊!”面对郑大叔,调解人员则晓之以理、释之以法:“您的善举值得全村人敬佩,但饶大叔的山林证合法有效是铁打的事实。法律讲求证据,当年的口头约定难以改变现有权属,您当年的初心是孝与善,今日为何不让这份美德更圆满,不因山林之争伤了邻里情?”

三、和解:孝心感召,互谅互让泯恩仇
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。调解人员一遍遍的情感疏导,一次次推心置腹的沟通,如春风化雨,逐渐润泽了双方干涸已久的心田。
近日,郑大叔特意来到乡综治中心,对工作人员诚恳说道:“山林我再不争了!我彻底想通了,当年给叔婶送终,是我作为亲侄儿应尽的本分,他们是残疾人,两个孩子又那么小,我不帮谁帮?这些年争来争去,耗了心力,也淡了邻里情,太不值得了。孝善本就是咱庄稼人的根,不能因为这点事丢了本分。”这一刻,他放下了三十年的执念,回归了孝善的初心。
郑大叔的主动退让,深深触动了饶大叔。他当即主动找到郑大叔,拍着他的肩膀说:“老伙计,以前是我太较真了!你当年做的那些事,全村人都记在心里,这份善心太难得了。以后你家需要柴火,随时去山上砍,咱还是好邻居,往后谁家有难处,互相照应着!”两双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握在一起,三十年的恩怨在真诚的笑容中烟消云散,后山的青松翠柏,仿佛也因这份来之不易的和解而更加挺秀。
四、启示: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基层实践样本
这起跨越三十载纠纷的成功化解,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启示,也彰显了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鲜活生命力:
1. 调解核心在于“找共识”而非“分胜负”:复杂纠纷往往没有“绝对对错”,本案成功的关键,在于调解组跳出“争权属”的单一框架,敏锐聚焦双方对“邻里和睦”的共同渴望,以及对“孝善美德”的共同认同,找到了化解矛盾的“最大公约数”。
2. 调解方法需“情、理、法”有机融合:严格依法是基础(承认山林证法律效力),充分说理是辅助(分析证据困境与诉求本质),情感化人是关键(弘扬孝善文化唤醒初心)。三者交织发力,才能打破对立僵局,实现“法理可依、人情可容”的共赢。
3. 治理力量源于“多元主体协同共治”:整合乡平安办、综治中心、司法所、农业农村中心与村“两委”力量,形成“上下联动、多方协同”的调解格局,破解了单一主体调解力度不足的难题,确保了调解的权威性与有效性,展现了基层治理体系的组织优势。
4. 治理灵魂在于“传承创新枫桥经验”:这起案例生动表明,“枫桥经验”不是抽象概念,而是融入日常的治理实践。它要求基层工作者既要做依法办事的“裁判员”,更要做善解人意的“贴心人”,用脚步丈量民情,用真心换取民心,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。

青山依旧,乡情愈浓。英山县孔家坊乡新屋咀村这场跨越三十年的山林纠纷,不仅修复了两户人家的邻里关系,更谱写了一曲“以孝善促和谐、以真诚化干戈”的乡村治理动人乐章,为各地践行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、提升基层治理效能、建设和美乡村,提供了可复制、可借鉴的精彩范本。
通讯员:王旭 方贞 谢金添
一审:刘锦芮
二审:段冕
三审:段山英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