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日的杜家山村,蝉鸣声中夹杂着孩童的嬉笑。午后三点,在党群服务中心内的开放式服务台前,村妇女主任肖双凤正面对面、手把手指导村民陈拥军用手机办理医保续保,指尖在屏幕上划过—“这样点确认就行,以后在家都能操作!”这温暖的场景,正是杜家山村推进亲民化改造后,服务提质增效的生动写照。
从“隔台办事”到“零距离服务”
“以前这柜台比娃娃的课桌还高,递个材料要踮脚!”村民袁新安指着服务大厅的老照片摇头。
2024年下旬,杜家山村打响亲民化改造“第一枪”,拆除11米长的隔离式柜台,搬走5套行政办公桌椅,换成可移动的圆角茶桌;村干部的隔离式办事柜台优化为开放式工位,压缩办公面积80%,释放出的空间摆上共享药箱、休憩桌椅、公共饮水机、充电设备、便利用品柜和书籍,“办事大厅”变身“村民会客厅”。 村干部走出传统的服务柜台,在开放式工位、休憩茶座上零距离和办事群众交流,让“亲民”理念有形覆盖、可感可及。
从“空间局促”到“百变客厅”
改造充分运用“可折叠”公共空间思维将党群服务中心改造为集便民服务、休闲议事于一体的“多功能活动室”。如今的党群服务中心,布置温馨,摒弃了挂墙制度,与服务无关的办公门牌、工作制度、行政标语等通通“下墙”。采用“1+N”模式,设置1个核心便民服务区,根据村民需求分块优化设置了自助终端区、议事协商区、老年活动区、儿童娱乐区、图书阅览区、就业帮扶区、助农展销区、快递存取区等八大功能区,满足大家多样化的生活需求。
村民江双生就是亲民化改造的受益者之一,他正利用空闲时间在图书角阅读:“自从党群服务中心改造后,不仅办事方便了,还增加了阅读区,我每次来这里都是看农业类的书籍,了解相应知识,提升我的中药材种植技术。"
从“标准供给”到“精准响应”
85岁的独居老人吴爱枝指着共享药箱眼圈发红:“降压药吃完时正下雨,走到这儿两分钟就取到,比找人帮忙还快!”
改造始终聚焦“一老一小”,为村民提供更加贴心、更加丰富的服务。二楼分别设置了老年人活动室、儿童之家、照料中心等功能区域,定期组织老年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,如书法比赛、广场舞比赛等。同时,还联合镇中心卫生院,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体检、义诊等服务,让老年人在村里就能享受到全方位的健康关怀。对于孩子们,村里打造了向日葵亲子小屋,配备了拼图和益智游乐设施。此外,暑假托管班和“四点半课堂”还能为孩子们提供课业辅导和兴趣培养。
从“旁观摆手”到“共建共享”
村党总支广泛召集党员代表、热心村民、志愿者骨干参与进来,收集群众对功能布局、服务事项、开放时间等意见建议15条,梳理高频需求7项,为改造方案提供精准依据。邀请代表召开座谈会3场,重点围绕“空间如何用、设施如何增、服务如何优”开展讨论,采纳合理化建议21条,如增设“共享药箱”“快递驿站”“农产品展销”等,推动村民从“旁观者”转变为“参与者”。
“没想到我们提的建议真的被采纳了!现在孩子放暑假了,每天都能送他来托管班进行课业辅导,村里越来越有‘家’的感觉。”年轻妈妈王春红谈及改造后的变化,言语间满是欢喜。
英山县石头咀镇杜家山村村主任肖罡表示:“下一步,杜家山村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,以标准化、特色化服务为重点,健全服务模式,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真正让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凝聚党心、民心,有温度的重要阵地。”
通讯员:曹志刚 王铭
一审:刘锦芮
二审:黄炎
三审:王进